365天追蹤調查》 被「垃」殺的台灣海岸一年後怎麼了?

2022-08-31 22:01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7/post/202204200042/?utm_source=businesstoday&utm_medium=search&utm_campaign=article

 

365天追蹤調查》 被「垃」殺的台灣海岸一年後怎麼了?

365天追蹤調查》 被「垃」殺的台灣海岸一年後怎麼了?
 
 

陳亭均

政治社會

攝影/ 吳東岳、蕭芃凱

1322期

2022-04-20 14:09

「海廢」問題並非一朝一夕造成的,人類經年累月製造的廢棄物、一次性塑膠用品不斷入海,隨洋流在世界海域裡漂泊,美國喬治亞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揭露公布,每年有800萬噸塑膠流入海中。

去年《今周刊》踏查全台,嘗試揭露海廢「台灣版」的來源,今年再度踏上舊地,看看除了「清理」外,我們還有什麼解決之道?

 

 

 

「我也不曉得救不救得活⋯⋯。」手持一根剛剛在堤岸邊拾起的漂流木,彰化縣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就這麼沿著海堤爬了下去;擔心她不慎失足,同行的彰化縣環保局公務員全緊張地盯著她。

 

海堤漲潮,一如既往,一些海漂垃圾、冒泡的廢水隨著沿岸流湧入這個峽灣。這裡是彰化大城南段海堤,有兩隻小小的冬候鳥困在廢水中載浮載沉,施月英用廢塑膠棒艱難地把牠們勾回岸邊,然後用手捧著。

 

 

小鳥勉強發出微弱哀鳴,她用毛巾輕輕裹好牠們,「不曉得救不救得活,但至少,救了,就是個開始!」施月英像平時那樣爽朗地笑了起來。

 

大城海堤

▲大量海廢常因沿岸流湧入大城海堤,國有財產署負責清理這塊海岸,現在每天都有專人清潔,已比一年前(左圖)乾淨許多。

 

救了,就是個開始!

 

去年,《今周刊》走訪全台灣,對海洋廢棄物及海廢的產地進行了一次整體調查,大城南段海堤也在其中,2019年,綠色和平、荒野保護協會的「海岸廢棄物快篩報告」中,這段海堤被評選為第2髒的台灣海岸線,沿岸流不斷將來自中、日、韓以及台灣西部海岸的廢棄物捲進這個灣口。

 

這日並非每月大潮時刻,漲潮海水未淹沒整個海堤。國有財產署專員林建民剛好在現場,兩個外包淨灘廠商的阿姨則拿著簡單的道具,趁著潮間帶還無水,一件件將海廢拾起裝袋。再靠近海口一些則歸第四河川局管理,四河局外包的清潔人員,也在日頭下不斷撿拾垃圾。

 

行政院「向海致敬」政策的區域劃分,是根據「屬地主義」分給各部會、地方政府,在彰化,國產署要負責清理大城南段海堤及北邊的伸港鄉海岸,去年他們在兩處已耗資565萬元,清出並去化近520公噸海廢垃圾,「向海致敬」政策實施近3年,清理超過1300公噸垃圾。

 

確實,比起去年,眼下的大城海堤乾淨多了。但大夥兒依然面面相覷,因為誰心裡都明白,這些「海漂」垃圾就像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簡任技正鄭介眉說的:「來來去去,永遠不可能清完。」即使向海致敬4年編列65億元,每年8成預算都用以清潔海岸,但終究是治標之舉。

 

 

施月英蹲在地上仔細觀察,除了海漂,連一些日本西之島海底火山噴發出的浮石,也漂流至此。海漂是世界性的問題,各國「共享」這些廢棄物,垃圾清完,又會跟著海流漂來,「清海廢」政策難不成總只能把死馬當成活馬醫?

 

不過,事情或許沒有這麼悲觀。

 

今年,《今周刊》再訪舊地,如同施月英的那句話,「不曉得救不救得活」,但是「救了,就是個開始!」有些改變確實已經啟動,一切有了轉機。

 
 

 

東螺溪畔

▲對比去年(下圖),東螺溪畔廢棄物濫倒熱點已經被暫時清乾淨,河岸不再是一片垃圾山。

 

從改變結構著手解決問題

彰化縣找出前進方向

 

「去年《今周刊》揭露東螺溪口垃圾濫倒、烏溪口有我們之前沒發現的集塵灰、福興掩埋場破碎的堤防等,我們了解到,必須思考如何去做結構性改變。」彰化縣廢棄物管理科科長陳金蘭說。「向海致敬」政策是2020年到2023年、為期4年的計畫,如今進行近3年,在不斷摸索中,地方政府總算在一片漆黑中找到邁進的方向。

 

 

  • 集塵灰:煉鋼時集塵袋內所收集的煙塵,含有高濃度的鉛、鋅、戴奧辛,嚴禁再利用。

 

海廢問題確實很複雜,但彰化縣試圖提出更完整的解方。我們從大城海堤沿著台61線向北駛,回到去年踏查過的一處「災區」:芳苑鄉福興地區區域性垃圾聯合衛生掩埋場。

 

當時,這個掩埋場的臨海堤岸已經破碎,堤岸裡的砂石早就被海浪淘空,數百公噸垃圾裸露在外,掩埋場中覆土不佳的垃圾也任意堆放,這是「海廢炸彈」,裡頭陳年的廢棄物,隨時可能隨風隨浪入海。這次《今周刊》再度踏上掩埋場,破裂的堤岸已用低強度混凝土補上,但值得注目的補強工程,不只肉眼所及。

 

90年代前,這些坐落在人煙稀少海邊的掩埋場,堆置的垃圾一來處理不佳,二來去化昂貴,要解決掩埋場裡的「古董垃圾」,不是簡單的任務;加上台灣焚化爐量能不足,全台24座中,19座已滿20年整改大限,加上台灣地狹人稠,廢棄物早已無處可埋,要解決福興掩埋場問題,必須要從整體廢棄物去化問題來思考。

 

「低強度混凝土只是緊急修補,掩埋場必須從源頭解決。」彰化縣環保局副局長林孟弘說,對這個難解的問題,局長江培根和他絞盡了腦汁,畢竟頭痛醫頭並非長久之計,低強度混凝土只是應急工程。

 

福興掩埋場

▲福興掩埋場臨海堤防去年破了一個大洞(上圖),彰化縣府現先以混凝土補妥,接下來將拆除重建海堤。

 

 

福興掩埋場

 

 

分選、去化、新建、回饋地方

 

首先,那段暫時先補起來的海堤,裡頭結構已經陳舊,彰化縣花費500萬元要將百公尺臨海堤防都打掉重做。海堤還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難關,是到底如何能處理去化場內堆積如山的垃圾。彰化自有的溪州焚化爐,光是處理一般家戶廢棄物、部分事業廢棄物就幾乎滿載,它既沒有條件停爐太久,更很難挪出空間處理掩埋場累聚的大量垃圾。

 

「無論如何,要處理掩埋場的垃圾,第一步要做的還是『分選』。」林孟弘說,彰化縣決心解決福興掩埋場問題,首先就是投入8千多萬元,開始分選場內「可燃、不可燃、可回收」垃圾。接著,就是棘手的「去化」,掩埋場的垃圾只是廢棄物難題的一角,要解決去化問題,彰化縣必須進行整體考量。

 

不只是掩埋場陳年的垃圾,彰化以至於整個台灣,「事業廢棄物難以去化」的問題都很嚴重。光是彰濱工業區,一年就造就高達1.5萬公噸事業廢棄物,平均每月多達1250公噸,監察院前年曾糾正彰化縣環保局,要求限縮溪州焚化廠可燃性一般事業廢棄物數量,優先處理家戶垃圾;但事業廢棄物無處可去,這是彰化頭痛的大難題。

 

為解決事業廢棄物去化量能不足問題,經濟部工業局規畫在彰濱工業區新建廢棄物處理設施,彰化縣除了現有溪州焚化爐外,彰濱工業區裡的日友焚化爐已運轉中,處理有害事業廢棄物,每日量能約90公噸;豐堉兩座興建中的焚化爐,能處理一般事業廢棄物與汙泥,日處理量700公噸。最近,晶鼎綠能也通過環評,將在彰濱工業區設置「資源化處理中心」,將收受汙泥、廢液、廢油及一般事業廢棄物。

 

雖然興建焚化爐難免有空汙、環境疑慮,但廠商回饋彰化事項也已載明,例如豐堉已承諾優先處理彰化一般事業廢棄物,第一期每日至少要處理50噸,1、2期完工啟用後,每日不得少於70噸,並且免費處理伸港鄉、線西鄉鄉公所一般廢棄物和彰化縣非法棄置的可燃一般事業廢棄物。晶鼎綠能則回饋協助處理溪州焚化廠的飛灰等廢棄物。

 

 

  • 飛灰:一種煤燃燒產物,由與煙道氣一起排出燃煤鍋爐的微粒組成。

 

「接下來,溪州焚化爐就會有餘裕,掩埋場的垃圾就可以進入溪州,從源頭解決長年的問題。」林孟弘很清楚,在最初起步時就得綜合考量,從海廢到垃圾,彰化才可能梳理好那些千絲萬縷的棘手難題。

 

二林溪畔

▲偏僻的彰化二林溪畔,仍被濫倒大量家戶垃圾、事業廢棄物。

 

台61線高架道路

▲台61線高架道路下,仍然積滿陳年事業廢棄物,像巧克力球般的造粒集塵灰,密集地被堆積棄置在該處。

 

會勘、界定無主之地 

出海口海茄苳林環境開始改善

 

接著,一路向北。

 

我們去年在東螺溪畔看到的景象怵目驚心,福寶橋附近的出海口海茄苳林,卡滿落難神像、絨毛玩具、狗貓屍骸及數不盡的垃圾。另一處同樣驚人,瓷磚瓦片等事業廢棄物夾雜著廚餘、發散異臭的家戶垃圾。彰化近海處,到處是濫倒者的樂園,更是海洋廢棄物和海中塑膠微粒的產地。

 

濫倒問題,罰不勝罰,2020年彰化縣環保局就查獲108件濫倒垃圾,罰鍰超過64萬元;去年,彰化更查獲140件,罰鍰達到84萬。但是貓捉老鼠的遊戲,仍然無法解決幾個問題,首先,是「權責不清」的狀況。

 

 

 

福寶橋邊的紅樹林河海交界處,該處近海,又是排水渠道,根據「屬地」原則,它究竟應屬國有財產署管轄?彰化縣府管轄?還是第四河川局管轄?其實,去年這裡根本是無主之地,海漂垃圾與被濫倒的廢棄物,才得以在此肆無忌憚地堆置。

 

「所以我們去年開始嘗試會勘、界定。」陳金蘭說,「最後終於確定,這塊由四河局負責。」權責定調後,彰化縣發現當地髒亂,四河局就會派人嘗試處理。

 

這些廢棄物卡在海茄苳間,清除很不容易,人或機具都難在上面立足,四河局甚至以吊繩垂吊清潔人員,直接到下頭清理。儘管垃圾清理不易,難以完全根絕,但可以看出整體環境已經改善很多。

 

至於東螺溪河岸邊被濫倒的狀況,去年我們目擊的廢棄物熱點已被清乾淨,環保局與鄉鎮公所聯手出擊,從福興鄉、埔鹽鄉、溪湖鎮、二林鎮、埤頭鄉、田尾鄉、北斗鎮到溪州鄉,已清出可燃垃圾18.31噸、資源回收兩噸,和許多不可燃土石方廢棄物。

 

監視器嚇阻濫倒  公民教育要持續

 

但真正的問題還是如何「有效」嚇阻防不勝防的濫倒者?林孟弘說:「監視器非常重要。」儘管受限於預算,移動式遠端監視器數量有限,「但我們的監視器採不定期更換地點。縣府管轄218條、780公里排水道,只要知道哪裡是熱點,就不斷更動監視器位置。」同時,彰化縣也在各處擺置幾可亂真的「假監視器」,盡量提高濫倒熱區的嚇阻力。

 

鄉村地方幅員廣大,遍布排水渠道,人煙罕至處很難24小時監控,《今周刊》這次除了東螺溪,也深入二林溪等河道,狹小的產業道路旁,濫倒垃圾依然盤據水旁,許多就地被焚燒的廢棄物焦炭,赫然堆砌在河道旁。

 

 

 

所有亂象不可能在短短一年半載內被解決,「前端預防、嚇阻,以及公民教育都要持續做。」林孟弘說,東螺溪被稱為彰化的「母親河」,無論如何,這些事不能不做。

 

邀集地方、企業合作 

網格式調查歷史遺毒範圍、成分

 

再往北行,去年,台61線、台17線高架道路下的感潮帶,從上世紀開始就被堆置累積了數百、數千噸有毒的集塵灰、電弧爐碴,集塵灰看起來像一顆顆巧克力球,這些東西其實是金屬高溫冶煉產生的廢氣經處理成為廢塵,再固化製作成球狀。經台南社區大學測試,這些毒球中的重金屬含量,如鋅就足足超標88倍。

 

  • 感潮帶:河川受海洋潮汐影響,河水的鹽分、水位、流速等有顯著週期性變化的河段。

 

這裡的慘狀有其歷史淵源,早期被濫倒,卻找不到行為人。2008年至2013年,第三河川局及交通部公路總局清除1萬3872噸廢棄物,2020年,彰化縣環保局再申請經費,清除2626噸集塵灰,以及1649噸廢爐碴。

 

然而,歷史留下來的傷痕沒有那麼容易撫平,今年《今周刊》再次走訪,在感潮帶的溼泥中,一顆顆毒球仍密集遍布,進一步往高架道路橋墩下走,沙塵裡更驚見滿滿的集塵灰。究竟這裡到底有多少有毒廢棄物?又有多少毒物被沖刷入海?要付出多少成本、動用多大規模的機具人力,才能清乾淨這個曾經萬鳥齊飛的生態區?

 

 

 

「除了清理集塵灰,我們必須要先調查這裡到底有多少廢棄物。」陳金蘭說,去年12月,環保局發動的採樣調查計畫已經發包,今年更邀集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經濟部水利署第三河川局、交通部公路總局、伸港鄉公所、伸港鄉全興村辦公室、伸港鄉溪底村辦公室、台塑石化、欣彰天然氣、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以及彰化縣農業處召開採樣調查說明會議。

 

環保局預計透過工研院,以「網格」方式設置調查點,確認廢棄物密集區,以及其延續分布狀況,調查深度約1到3公尺,採集樣品,「如果不確實搞清楚這裡廢棄物的數量、樣態,怎麼清也清不完。」陳金蘭說。

 

真正的「向海致敬」,確實並非只是清理,更有步驟、用更完整的科學方式還原真實現狀,找出具體有效的處理方式,走穩每一步,才可能真正治本。

 

烏溪出海口

▲施月英(右)、陳金蘭等人都踏上烏溪出海口,彼此交換陳年集塵灰清理的看法與意見。

 

政策走到最後一年 

如何延續內化為公私協力機制

 

「向海致敬」是4年計畫,走到現在,只剩下1年多的時間,雖然政策中的「海岸清潔維護計畫」標榜「淨灘」、「淨海」,但就像彰化縣此刻在做的事,太多盤點、調查,以及必須內化成為常態的基礎工程,才是未來治理海廢的政策地基。

 

 

 

海洋保育署署長黃向文談到「向海致敬」政策說,「現在快進入最後一年,我們就是要想該如何可以將一切延續下去,我們知道政府可能無法一直有相對的預算去處理這一塊,所以,一方面對海廢的調查要持續進行,希望能內化到公部門讓本預算持續進行;另一方面,民間業界、環境教育、公私協力機制都要慢慢建立起來。」

 

海洋廢棄物生成原因非常複雜,分布狀態也很不容易釐清,近3年來,海保署嘗試全面調查「海漂垃圾」、「海底垃圾」、「海水及生物塑膠微粒含量」,並以科技工具監視海岸廢棄物,但就像黃向文說的,「1年、2年資料其實很難看出具體的結論。」

 

精確分析海廢  有賴長期調研

 

以「海漂垃圾」來說,近3年各處都有不同的消長,塑膠類垃圾最多,保麗龍則是第2大項,但如果無法繼續長時間觀測,整體趨勢分布很難繼續分析。「塑膠微粒」除海水採樣分析外,亦完成30個生物採樣分析,濃度最高處在台南北門附近的養殖牡蠣中,這可能與養殖環境保麗龍使用量相關,但資料少,數據就沒有代表性,更精確的分析,有待更長時間的調研。

 

在2020年啟動的「向海致敬」政策中,規畫給海保署「海洋廢棄物調查及海洋汙染監控與預防」預算超過6千萬元,4年後,如何讓這些調研有充足預算支持,並持續累積數據,是台灣未來是否能掌握海廢情資的基本功。

 

同樣地,許多問題必須靠公私協力,才可能打造出友善的環境。舉例來說,「漁業廢棄物」占海廢大宗,當網具、蚵繩或是保麗龍進入海中成為海廢後,即使清理撿起,塑膠常常已歷經風浪淘洗,品質差到無法回收利用。

 

 

 

去年,《今周刊》採訪團隊走到王功漁港,蚵田,蚵殼、死蚵以及塑膠製成的蚵繩,都被漲潮打到海堤邊,積累成白色小山。不過今年再看,蚵繩全被回收,因為海保署補助地方政府以每公斤15元收購廢棄漁網、蚵繩,經回收再利用。2020年、2021年,全台共回收273公噸廢漁網、廢保麗龍,高達107.5公噸廢漁網、蚵繩再利用。

 

「去年9個縣市參加,今年就有12個縣市加入。」黃向文說:「只靠政府很難永續,但這些廢棄物因補助,回收價格高了,再利用技術愈來愈成熟,民間購買價格慢慢也會隨之更高。」如此就能形成健康的循環,讓漁業廢棄物從源頭就開始減量,並造就再生產業的可能性。

 

大城海堤

▲大城海堤,一隻小候鳥被困在海廢糾雜的潮水中,施月英用漂流木努力將牠撈上岸,希望救牠一命。

 

別讓「向海致敬」成為4年慶典  環境督察總隊接棒規畫

 

在環保署,「向海致敬」政策原由環境管理處負責,但環管處2021年接下「氣候變遷辦公室」大任,相關業務移轉到環境督察總隊第七科。總隊簡任技正鄭介眉說,「今年1月1日我們接下這個業務,至今3個月,目前正請各單位彙集資料來盤點執行成效。」

 

他談到「向海致敬」政策最後一年多的願景,「第一個,是要規畫如何讓這些東西轉變到所屬部會。第二,這應該成為經常性的業務,不是每個單位都因為有向海致敬計畫才做這些事情,要讓這些業務融入其內部自主管理。」包含政府與NGO(非政府組織)協力的「海廢治理平台」,鄭介眉也認為應該持續運作。

 

各單位已認知到「向海致敬」不該只是一個花65億元清海廢的「慶典」,然而未來要如何規畫預算?如何更有效地整合部會和地方政府?「向海致敬」進行近3年,台灣只算是踏出了第一步,最後一年多的時間,才是讓政策持續的關鍵。

 

 

 

黃昏時候,施月英、陳金蘭和彰化縣環保局的公務員,站在還沒清理完成的那片烏溪出海口。最近,公路總局為了橋墩工程在溼地鋪上了水泥,施月英憂心忡忡問,「這樣未來怎麼做調查?」陳金蘭笑說:「我們有跟總局說好,要調查時可把水泥挖開。」

 

但這樣的工程是否會破壞溼地生態?經濟、環境、生態及人類活動之間的矛盾,幾乎難以迴避地一再發生。施月英向來敢言,縣府有點怕她,但又感謝她常點出問題。

 

眾人邊討論邊走在泥上,忽然陳金蘭看著溼地,一隻隻小螃蟹,從泥土洞裡冒出頭,她對著年輕的同仁笑說:「你看,之前清掉一些集塵灰,現在螃蟹都跑出來了!」

 

施月英笑笑,然後往海邊走去,她將手上捧著的那兩隻小候鳥放在溼地,小鳥前途未卜,環境也是,「但至少救了,就是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