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機下的漁業存亡02》彰化漁會推共生和解,業者出資建海上牧場,漁權團體:勿流於劃大餅

2021-02-22 20:37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45548/

 

風機下的漁業存亡02》彰化漁會推共生和解,業者出資建海上牧場,漁權團體:勿流於劃大餅

(續前文)風電開發烽火連天、屢爆爭議,作為指標區域的彰化縣,外海插滿千座風機,傳統沿近海捕撈漁業即將凐沒。歷經多年衝突對抗,2019年起彰化漁會提出「和解共生」方案,由風電業者出資,成立「財團法人彰化離岸風電漁業共榮基金會」,推動彰化在地漁業永續計畫,轉型發展「海洋牧場」,捕撈漁民將轉為海上養殖的牧民。

漁民權益暨環境永續中心研究員吳斐竣擔憂,海洋牧場仍有待實驗,苗栗第一階段示範風場試驗的箱網養殖,至今尚未有具體成效。如今彰化風場馬上要動工,漁民生計是迫切問題,絕不能只給個願景!」(背景閱讀:彰化外海將插千座風機,漁民被迫全面退場)

 
 
風機嚴重壓縮台灣西部沿海漁民生存權(攝影/刺龜)

彰化漁會總幹事陳諸讚:轉型之路雖然殘酷,但不得不走

「漁業轉型是個痛苦的過程,(風機進場後)有些人或許可以透過職業訓練,找到一份鯨豚觀察員或者警戒船的差事,但大多數人可能就此離開海上。」彰化區漁會總幹事陳諸讚坦言。

「對這些普遍教育程度有限的漁民來說,要離開海上到陸地謀職,很可能馬上面臨生計困境,漁會勢必要想辦法讓這些人繼續留在海上作業,因此一定要找到新出路。」陳諸讚補充,「況且漁民長久在海上,性格上早已習慣獨立自由,恐怕也難以適應外面的世界,要繼續從事漁業可能就得舉家搬遷。」

彰化區漁會提出的構想是由風電開發商提供資金,與漁會及能源局、漁業署四方合作成立平台,委託專家學者為海洋資源與漁業永續發展研發具體方案。包括「海洋牧場」,讓漁民轉型為做海上箱網養殖,或是投放漁礁、讓漁民改變漁法,由傳統刺網作業改為風機下的一支釣。

陳諸讚還提出許多備選項目,包括「栽培漁業」,成立新的育苗中心,選擇放流魚介貝類魚苗;另規劃休閒漁業輔導漁民轉型,一部分漁民改走觀光漁業,專責載遊客到海外垂釣。

陳諸讚表示,該基金會已進入籌備階段,目前彰化五家風電業者大部分都同意參與,只有一家還在觀望。現已開過兩次籌備會,初始啟動資金預計有兩億將在年底到位,未來將隨實驗逐步擴大規模。

主管機關:推動離岸風電與漁業共榮,若成功將推廣到其他縣市,但營運

經濟部能源局能源技術組組長陳崇憲指出,離岸風電只有利用海面上空間,下部海域仍有漁業潛力,希望能開發共生模式,讓風電開發與漁業結合永續。「目前仍在研發階段,需要很多試驗,如果成功,不只能解決離岸風電開發跟漁業的衝突,也將成為台灣的典範。」

作為促成業者提出資金的的主管單位,基金會的組成是否會有官方背景?陳崇憲澄清,「是個純屬民間提供資金、民間倡議的基金會,不會有官方的參與。」他強調,「目前海洋牧場或箱網養殖仍在小規模研究,如果彰化能成功,共生模式將會擴及到其他縣市。」

另一個重要推手、漁業署漁政組劉家禎副組長認為,未來成立的基金會目標設定在「促進離岸風電與漁業共榮」,雛型仍在溝通協調,初步確立將不屬於漁會或風電業者,完全以獨立財團法人方式運作,確保獨立性與公正性。

台電:將配合政策做先期基礎研究

彰化縣的風能開發將彰化外海切割得零碎不堪,原本逼得漁業就要消亡,然而去年開始,風電與漁業「共存共榮方案」從遙不可及到初具雛形,在握有開發案生殺大權的能源局及漁業署軟硬兼施下,風電本土開發商、外商也不得不買單。

目前在彰化外海獲得第二階段許可的五家業者有沃旭、哥本哈根(CIP)、中能(中鋼開發,現由CIP入主營運)、台電與加拿大北陸能源(NLP)。其中台電是唯一具官股背景的開發商,也拿出第一筆資金委由歐慶賢進行初期研究,資助學者及漁會赴日本九州五島市進行箱網漁業考察。

台電公司再生能源處長蔡英聖透露,共榮基金因為有能源局跟農委會主導統籌,台電做為國營事業有義務要支持。而其他遴選進場的開發商大多也表示同意,僅有一家還在考慮,目前已進展到具體落實階段。

「由於土地、海域有限,離岸風電參考屋頂型光電、漁電共生的精神,希望朝向共生發展,在發電同時提供漁業永續經營,而非單一利用。」蔡英聖解釋,「台電畢竟是國營事業,民間還未投入時,台電可以做基礎工作,提供未來政策或者公司營運參考,因此初期研究資金由台電出資。」

 
 
以台電開發的26號風場為例,案場面積118.6平方公里風場面積89,,分布108支風機,幾乎每平方公里就有一支巨型風機。環評資料

風電外商:對於共榮計畫樂見其成

記者向彰化外海開發的風電商逐一詢問出資加入共榮基金的考量,僅海龍風場(潛力場址18、19,由加拿大商北陸能源NPL投資)透過公關回函簡短表示,「海龍離岸風電計畫團隊打從『財團法人彰化離岸風電漁業共榮基金會』甫提出之初便一直參與此項討論,其籌備係由彰化區漁會、經濟部、農委會以及彰化各家離岸風電開發商共同推動,盼透過此一計畫回饋並促進在地漁業發展、維繫漁民生計,達到互利共生的目的。」

不過業界人士也私下透露,在官方擁有絕對主導權的開發政策底下,開發商若想要在彰化立足投資,即便對共生計畫的可行性存疑,也有著不得不配合的壓力,無論如何檯面上必須舉手贊成。

環保組織:海洋資源永續,需要民間參與讓基金走向公共化

得知產官學協力成立基金會,並欲轉型海洋牧場,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認為,「沙岸底棲類魚種跟礁石類魚種不同,投放魚礁擾動海底,恐怕事倍功半。」她認為,「若要成立漁業資源永續的基金會,那麼海洋生態部分應該要有一席代表,必須有地方NGO與環保團體參與,才有生態環境的觀點。」

 

 

施月英更強調,官方不只應該提出漁業永續的方案,長遠來看,彰化作為全國最大風場且介於西海岸中間位置,未來海洋風場管理與救難、救災事務,應設置專責機構來協調,而非就發電或漁業單一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漁權團體:風場動工在即、漁民生計是迫切問題,不能再畫大餅

而環境權保障基金會所屬新成立的漁民權益暨環境永續中心,研究員吳斐竣認為,「海洋牧場的概念仍是在『畫大餅』,苗栗第一階段示範風場當時試驗的箱網養殖,至今尚未有具體成效。」他也質疑,「如果要轉型養殖漁業,有多少漁民能夠適應從漁夫變成受雇員工?」

吳斐竣批評道,學者雖曾到日本考察,但國外地形完全不同,經驗難以直接複製,「五島市屬於海灣島嶼,台灣西海岸東北季風強、海流也強,箱網固定有難度,放流魚苗也會不知流向何方?投人工魚礁,也很容易被強勁的海流泥沙掩埋。」

「但是風場馬上要動工,漁民生計是個迫切問題,不應該再給一個想像的願景!」吳斐竣說。

共榮基金倡議者:漁會責任重大,至少要勇於踏出第一步

作為共榮基金的最初倡議者,彰化區漁會秘書洪一平面對質疑,平和表示,「彰化的漁業勢必要創造新的風貌,如果心態上不抱持著積極的初衷去嘗試,可能連達標的機會都沒有。」他認為漁會職責在於服務漁民,責任重大,「漁民面對的是未來數十年的漁業環境變遷,希望各界長遠來看待這些事情。」

「要漁民放棄刺網漁業很困難,但如果成功就可能是一個典範,也是漁業轉型升級的契機,」洪一平總結道,「面對未來挑戰,絕對需要更強大的體系出現,結合風電業者來成立一個共同平台,面對眼前難關,尋求共生至少是踏出第一步。」

延伸閱讀:

風機下的漁業存亡01》彰化外海將插千座風機,漁民被迫全面退場,轉型迫在眉睫

美國風機抗爭01》鱈魚角16年慘敗教訓:未做海洋規劃,綠能大夢反賠一億美金退場

美國風機抗爭02》美國官員建議台灣:政府有責把海洋環境搞清楚,提出區位規劃

錯誤綠能犧牲農漁村相關報導(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