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四接環評譜寫葬送環保美好歲月的哀歌

2025-01-01 13:00

udn.com/news/story/7338/8578596

聯合報社論/四接環評譜寫葬送環保美好歲月的哀歌

 

 

歷時七年,協和電廠更新改建(四接)案26日在爭議聲中通過環評,過程火藥味濃厚。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歷時七年,協和電廠更新改建(四接)案26日在爭議聲中通過環評,過程火藥味濃厚。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基隆協和電廠改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四接)案環評,儘管破壞海洋環境及危及基隆港的爭議不斷,最後卻由十七名環評委員一致同意通過。當年曾成功阻擋國光石化案的彰化環保聯盟前理事長蔡嘉陽,不禁沉痛感嘆:「為守護環境奮戰的美好歲月已一去不返!」

 

台灣環保運動曾歷經數十年的光輝奮戰,到如今,為何只剩一曲哀歌?說穿了,四接環評在衝突中粗暴闖關,除暴露民進黨政府能源政策錯誤的三大矛盾,也揭露台灣所謂「環保團體」已深陷這些矛盾構築的「死亡閉環」中。解不開矛盾,就只能低唱哀歌。

 

民進黨政府硬推四接,根本原因就是其「非核家園」能源政策徹底失靈:想取代穩定價廉的核能,但光電、風電等綠能卻趕不上需求,更爆出各種自肥及貪瀆弊案,以致燃煤發電雖爆量排碳,仍得硬著頭皮開下去。其結果,就是去年火力發電量占比已高達七十九.七%。

 

台灣既要維持經濟部所稱未來十年年均二.八%的成長,加上全球AI科技競逐需要大量用電,又要同步達成二○五○「淨零碳排」目標,實是不可能的任務。在再生能源無法提升下,賴政府又死命抗拒核能,便造成火力發電獨大的畸形能源結構矛盾。事實上,就算「四接」犧牲生態敏感的外木山海域無所謂,並如預估在二○三二年順利運作,仍無法應對屆時北東用電逾三百萬瓩的缺口。同時,更為台灣帶來深深影響國安的第二大矛盾:自陷能源危機。

 

最近結束大選的德國,即歷經了最值得台灣殷鑑的血淚教訓。德國曾經擁有多元豐沛的能源供應,搭配強大的工業科技,在前總理梅克爾執政時迎來高光時刻。誰料,因為二○一一年的日本福島核災,梅克爾政府驟然拍板二○二二年全面廢核,從此不幸掉入「自廢武功」的能源戰略陷阱。

 

其後果,首先是能源價格失控:人民飽受高電價之苦,工業用電價格也讓企業成本高升,許多大型企業外移。其次是自曝體質脆弱:德國原以為能倚靠價廉的俄羅斯天然氣取代核能,未料俄烏戰爭爆發、波海北溪天然氣管線遭惡意炸毀,只能被迫採購更昂貴的美國天然氣。反觀核能占比世界最高的法國,仗著十八座核電廠、五十六部反應爐,不僅得以享有全歐最低電價,並保有在核能產業鏈及核廢料處理科技的高度競爭力。

 

台灣當前處境,遠比德國險峻。我國地處孤島,沒有鄰國可供輸電力。即使經濟部規畫的三個天然氣接收站順利完成,只能使天然氣安全儲備天數從現有八天提升為十四天,這是非常脆弱的安全存量。何況,一旦台海危機升溫,這些天然氣接收站勢必成為中共軍事封鎖或打擊的首要目標。這種「將能源命脈暴露在衝突熱點」的決策,完全違背風險管理原則。

 

第三大矛盾,也是這次四接環評最弔詭之處:許多過去積極強勢的環保團體,近年陸續被民進黨「收編」,不斷配合政府意志行事,這回竟集體缺席。當環保團體變成政治上的「深綠」,他們的專業良知及環境倫理,也就讓位給了政治。也難怪,環運先驅蔡嘉陽慨嘆,「為守護環境奮戰的美好歲月已一去不返」。與「環團綠化」相映的,則是學者專家集體噤聲,集體放棄抵抗。

 

四接環評現場爆發衝突,最後卻全票一致通過,這個荒謬場景也反射出台灣公民社會的危機。當能源政策被「主流環團」簡化成非核的虛假道德,環境正義被改寫成替執政者背書的說詞,這些環團還有什麼存在的正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