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光偷排廢水事件爆出的同時,彰化也驚傳近10家電鍍工廠偷排廢水至灌溉水圳,導致彰化縣近1800公頃農地遭到汙染。包含原本北部就嚴重的工業汙染河川問題,全台灣幾乎陷入水汙染危機的風暴中。彰化農地向來是「米倉」,而汙染則猶如燃燒米倉的燎原之火,加深了社會的驚慌。
面對此問題,多數學者都強調,該落實「灌排分離」。「農業發展於工業之前,因此當農民耕耘了下游後,中上游卻建起了工廠。」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灌溉水源的品質,應該要高標準對待。而彰化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蔡嘉陽也問:「是不是該重新思考,為什麼灌溉農業區旁邊可以有工廠?」
灌溉水品質應高標準
此次遭到汙染的是東西二圳、三圳,這兩條灌溉水圳源於大肚溪支流貓羅溪。河長47公里的貓羅溪,流域面積377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台中烏日、彰化和南投等區,在沿著台中、彰化縣界流後,於彰化市番子田附近注入大肚溪。蜿蜒過大片農地的大肚溪,也有大批農產品加工或中小型化工廠、製藥廠、紡織廠林立周邊,多集中於彰化。
這些工廠偷排廢水,破壞河川環境,更侵蝕農地安全。根據環保署土壤及地下水汙染整治基金管理會的資料顯示,截至民國100年底,各縣市農地被調查且公告列管之農地中,以彰化縣公告之1,191筆(面積303公頃)為最多,而台中縣排名第三,約有249筆(面積47.5公頃)。大多在大肚溪的流域範圍內。
其中,光是彰化縣農地汙染面積就占了6成,而其中8成受汙農地,大多都是被工業廢水汙染。
農民不吃自己種的米
彰化地檢署此次揭發了偷排情事,鬧得沸沸揚揚,但廢水汙染問題,在當地早就不是新聞。「這裡的農民卻不吃自己種的稻米,只賣給別人吃。」蔡嘉揚表示,雖然他在7、8年前才開始接獲居民密集檢舉,但彰化縣的第一起鎘米事件,是發生在1994年,當時在稻米內檢測出致命的重金屬,這才發現鄰近中小型工廠排放廢水到灌溉農地的水圳。
當時政府並未對這些工廠下令停工,反倒頒布「暫行管理辦法」及設立「電鍍專區」,希望能將這些中小型工廠集中遷移至靠海的彰濱海邊。但彰濱工業區的施行成效不彰,上百家工廠依然守在原地,灌溉水圳汙染的問題未能解決。
紀錄片導演柯金源便在《黑》這部紀錄片中,訴說彰化縣農地自1994年受到重金屬汙染的故事。出身彰化農家的他,回憶30年前故鄉四處都是能耕種的農地,灌溉水圳也都明亮清澈,「無法想像現在稻田幾乎被迫休耕、到處都有農地遭汙的警告標牌。」
《黑》說農地受汙故事
他在《黑》中質問現行的《水汙染防治法》:「放流水汙染檢測標準竟然低於灌溉用水2到50倍?」柯金源說,環保單位拿來檢測灌溉水圳的汙染值,卻用廢水排放標準值,「站在環境公平正義來看,標準過於寬鬆。」
如此標準,顯示政府長期以來不重視灌溉用水品質,也輕忽農地安全的問題。「為何2、30年內都無法解決排放廢水問題?」蔡嘉揚質問,政府若只是專注查緝中小型工廠是否排放廢水,就東西二圳、三圳周邊林立超過4、5百家小型工廠,一年查緝一家,究竟要查到什麼時候?
民代護航公權力不彰
根據報導,當地檢署查緝電鍍工廠時,民代趕來護航、叫囂,這就道出地方政商關係盤根錯節,以致公權力不彰的問題。況且,彰化是台灣唯一一個農田水利會對水圳只有使用權、無所有權的行政區,在縣政府的權力甚大,甚至偶爾主動查緝電鍍工廠,都是因為派系紛爭,修理對方,而非真正「為民作主」。這也是為何此次第一時間出動的是彰檢,而非環保局的緣故。
儘管地方也有問題,但中央的方向和政策仍該明確。蔡嘉揚指出,政府單位向來多頭馬車,卻忘了重新檢視國土規畫,不僅該讓灌、排管道分離,也應把工廠遷移出農地區,「灌排不分離,工廠不集中管理,政府永遠都是在花錢作末端管理,無疑是花很多錢去做最沒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