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
528彰化縣芳苑鄉斗苑路頂後段710號
*電話:04-8986727
*facebook粉絲: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
@CEPU7764467
*公視peopo公民新聞: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
https://www.peopo.org/tepucd
www.newsmarket.com.tw/blog/219662/
濁水溪是台灣第一長河,也是台灣文化精神上的母親河,從高山沖刷而下帶來的肥沃養分灌溉雲、彰平原,餵養許多台灣人。然而 1990 年代起,集集攔河堰阻斷濁水溪輸水,供養六輕,築壩發電淤沙嚴重,上游溪水榨乾後,下游只剩漫天風沙。
但開發的腳步並未停止。在綠能政策鼓勵下,開發商把眼光瞄準濁水溪下游河道,預估有 36 座大型風機將入侵濁水溪河道。但去年凱米颱風肆虐,濁水溪暴漲緊急撤村數千人,讓居民對風機進駐河道感到十分不安。河道為國土綠網,是野生動物繁衍遷徙通道,但風機開發未經環評,引發外界強烈質疑。(系列 2 文請見文末)
濁水溪風機開發案,目前崙背段已完工 6 座風機,還有「巺安風電」提出 19 座風機開發,若加上台塑公司規劃在麥寮段開發的 11 座風機,濁水溪下游風機將共有 36 座。再加上台塑六輕廠區北堤已完工的 3 座,已取得開發許可的西北堤有 6 座,合計風機數量將高達 45 座。風機塔高 90 公尺加上直徑 60 公尺葉片,最高達 120 公尺,約 30 樓層高。
開發單位巺安公司日前在竹塘鄉長安村召開說明會表示,將在九塊厝河岸開發 6 座風機,且已在 2018 年取得河道主管機關第四河川分署同意函。開發單位稱,風場範圍在堤岸外與周邊村落保持一定安全距離,而河岸屬於第四類管制區,經過實驗模擬結果,風場計畫對該地沒有噪音危害之虞。
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出席說明會,她質疑業者在 2018 年取得同意函,但經過 7 年,風機法規變得嚴格,例如原本要求風機距離住宅 250 公尺以內才需要環評,但法規已調整至 500 公尺以內就需要環評,廠商卻以 8 年前的法規標準規避環評,「簡直是拿居民跟村落開玩笑。」
「除了地景破壞跟低頻噪音威脅健康之外,濁水溪不應該蓋風機,河道應優先考量防洪安全。」她強調,濁水溪是全台灣最長的河流,近年地震頻繁,去年凱米颱風就漂下大量的漂流木,若陸域風機再擠進河道,難保沒有潰堤風險。
根據記者調查,風機湧入濁水溪的背後,凸顯河川治理原則受到綠能政策左右,原本應該嚴格限制開發量體、高度的《河川管理辦法》形同虛設。
根據現行法規,河道屬於防洪重要設施,任何開發利用行為均受到《河川管理辦法》的嚴格限制。根據《河川區域種植規定》,不得種植超過 50 公分的「高莖作物」。然而,水利署於 2016 年制訂《中央管河川等申請施設風力發電機組使用原則》,提供各河川局審查依據,此舉形同中央管河川對陸域風機開發商敞開大門。
達德能源率先在濁水溪河道設置風機,在崙背鄉濁水溪河段高灘地架設六座 4.2MW 陸域風機,塔高112 公尺,加上葉片直徑 136 公尺,高度可達 180 公尺,也是目前國內最大型的陸域風機。
記者到現場查看,高灘地有許多土地被開墾為農田,農人仍在風機下耕作,但因為防洪的限制僅限於水稻跟蔬菜,超過 50 公分的高莖作物被嚴格禁止,高聳入雲的風機與低矮作物,形成了鮮明對比。
依照《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第 29 條,陸域風機開發範圍 500 公尺內有門牌建物以及法定濕地、保護區,才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至於在河道上開發,則沒有環評要求。換言之,風電業者只需要取得河川主管單位同意,在無須環評程序下,即可進行開發行為。
依照政府權責,濁水溪屬於中央管轄河川,由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主責。該分署副署長張朝恭解釋,風機廠商前來申請開發河川公共土地時,河川分署會針對開發地址的水理進行分析、審核,在確認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才會核發許可。
根據上下游調查,除了濁水溪出海口屬於「台灣海域白海豚保育專區」以及六輕廠區周邊風機須行使環評程序外,其餘在濁水溪河床上內設置風機,只要取得河川局同意即可開發。
(3月27日更新內容:第四河川分署署長李友平公開出示公文回應本刊,已要求業者舉辦地方說明會,並向業者言明必須取得地方共識為開發前提,只要有反對意見就不會同意設置風機。)
第四河川分署在確認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就可核發風機開發許可,然而水利專家認為,僅以防洪安全來評估陸域風機設置的可行性與合理性,並不夠周全。
許榮庭是成功大學水工實驗所研究員兼副所長,長期研究濁水溪下游河道及地形變化。他認為國內許多河床都有輸電塔,這些電塔占用面積跟風機差不多。以電塔為例,安全上也不至於有太大顧慮。風機廠商提出開發選址及水理評估模式,就河防安全這一點,若無意外也都會通過河川分署的內部審查。
許榮庭認為更嚴謹的作法是河道開發風機應該要求比照環評,在施工前、中、後分別提出環境與地形監測計畫。然而除河防外,還有其他議題,特別是風機產生的噪音跟景觀上的衝擊,這些會造成社區居民會心理上的不安,也會衝擊生態。
到底濁水溪應不應該開發陸域風機?政府機關內部也有不同意見,站在保育單位的立場,濁水溪是一條讓野生動物喘息的遷徙通道,應該減輕濁水溪的負擔,把空間留給生物多樣性。
依據農業部「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網站介紹,國土生態綠網是一個連結河川、綠帶、山脈與海岸的國土生物安全網,藉由保存這些淺山、濕地等棲地。因為過度開發而瀕臨生態系統破碎的台灣,仍留自然界生命庇護的繁殖演化廊道。
濁水溪沿岸河岸開闊,下游平均有3至4公里的寬度,保留了大片的綠地,也被農業部納入「國家生態綠網」。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保育推廣組組長薛美莉表示,濁水溪口是重要環境生態區位,且全流域由單一單位管理,近年在地方跟主管機關合作下,是極具有潛力的保育區域。
即便國土綠網並非法定禁止開發區,薛美莉也坦言,站在保育單位立場,仍不樂見開發,特別是台 61 以西的濁水溪河口,更是脆弱而敏感的區塊。
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廖桂賢身兼台灣河溪網協會理事長,該協會由國內許多關注河川溪流環境議題的跨領域專業者組成題。她提問道:「休閒設施、魚塭、作物都不能超過 50 公分,但是高達 120 公尺的風機卻可以,這不是很諷刺嗎?」
廖桂賢認為,濁水溪河道設置風機主要的爭議在於法規系統不完善,因為《河川管理辦法》嚴格限制河道內設施的高度與量體,主要的考量就是防洪,因此公務體系應該從嚴詮釋法條,進而限制開發行為,但陸域風機進駐河道卻與《河川管理辦法》相違逆,不合常理。
她也批評,目前風機相關規範尚未進入河川管理法令,此時低層級的河川分署有可能因為上層的政策風向,而設法讓開發案通過。若不盡快重視風機設置在河川區域的問題,以後可能也是一發不可收拾。
廖桂賢建議,陸域風機進入河川區域應實施政策環評,否則根本無法管理陸域風機進駐後對河川生態的長期影響。
廖桂賢直言,除了防洪安全外,風機進駐濁水溪更值得關注的是對環境生態與社區居民的長遠影響。只因為眼前的利益,貿然開放風機湧入濁水溪,未來將難料還有什麼會進入到生態敏感的河川區域。
也如同撰寫《濁水溪三百年》的歷史學者張素玢在書中強調,「人類對河川施加任何作為,往往是利害相隨。」無限制地透支使用濁水溪,將引發自然力量的反撲,上游攔水淤沙嚴重,治理成本為天文數字,下游灌溉無水可用,農民抽地下水,導致嚴重的地層下陷問題。
濁水溪河道開發陸域風機的問題,不只涉及水利專業的問題,也是河川生態與社區存續的問題,更是能源轉型過程中,土地與自然倫理的公正轉型問題。
延伸閱讀:
濁水溪出代誌 01》36 支大型風機湧入河道,免環評,影響生態環境、居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