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昨(12日)通過彰化「渢佑」離岸風場環評審查,當地環保團體擔憂風電施工影響沿海牡蠣養殖,呼籲政府主動展開近海濁度、聲學調查。開發業者則強調,風電對養殖業影響輕微,會持續與當地民眾溝通。
經濟部推動離岸風電建設,目前進入第三階段區塊開發,丹麥商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投資「渢佑離岸風電計畫」昨(12日)於環保署進行環評大會審查。根據環評資料,渢佑風場位於彰化縣外海約10公里處,總面積約43.55平方公里,單機裝置容量約9至20MW,最多裝設30~37座風機,總裝置容量600MW。
風機致牡蠣減產? 防濁幕、振動錘減少水下噪音與濁度
台灣海峽風場不斷趕工,西南沿海漁民、養殖業者近年持續抗議,指控外海的風場工程造成水質混濁,產量因而大減,環評委員關注此事,要求風電業者評估相關影響。CIP昨日說明,長期追蹤監測潮間帶水域發現,彰化海面養殖於2015年後產量開始減少,是在各風場施工前,因此認為離岸風電對彰化縣養殖影響輕微。而基樁、海纜工程模擬顯示,短時間內可恢復至施工前狀況。
CIP表示,仍會採取防濁幕、同一時間僅一支基樁打樁等方式減少水質影響。
此外,CIP規劃在距離中華白海豚棲息範圍僅有3公里的風場邊界處,設置水下噪音監測站,並在打樁期間採取水下噪音防治,如雙層氣泡幕或相關監測預警。同時也承諾,若地質條件允許,將優先評估風機基礎使用負壓式沉箱基礎;若採一般基樁,也將優先使用低噪音的「振動錘[1]」安裝工法,減少水下噪音。
儘管信誓旦旦,環保署督察總隊卻質疑,業者環評說明書中對氣泡幕的說明不夠清楚,振動錘也因為沒有明確打樁次數,直接略過水下噪音計算,對水下噪音的承諾不足。環評大會決議,開發單位應補充說明不同打樁工法的噪音監測、保護對策管制,並予以通過環評。
海纜上岸點緊鄰聚落 芳苑海牛出海路線
除了養殖漁業爭議,CIP規劃風場海纜將從彰化共同廊道南側上岸,也引發當地環保團體質疑。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分析,目前規劃的上岸點緊鄰聚落,兩側都是當地蚵民進出的道路,周邊也是著名「芳苑海牛」的出海路線。認為上岸點選址錯誤,應遵循台電日前公告的共同廊道路徑重新規劃,避免未來爭議。
彰化縣政府代表提到,當地養殖業者多次就風場影響牡蠣養殖陳情,希望開發單位加強溝通;海洋委員會海保署也指出,當地有露脊鼠海擱淺紀錄,建議加強影響評估。
施月英表示,環評應該確認海水濁度對牡蠣產值、海豚擱淺的影響,而不是放任業者開發,呼籲政府主動設置監測站,釐清風電對周邊海域的水下聲學、濁度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