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海岸魚米之鄉 返鄉打拼有機會
彰化海岸魚米之鄉 返鄉打拼有機會
彰化海岸濕地範圍涵蓋大肚溪南岸、漢寶濕地、芳苑濕地及大城濕地,是全台灣最大的一處潮間泥灘地,孕育出富饒的穀倉與魚米之鄉,廣大的潮間帶提供多元化的生物,不但是水鳥的食物來源,也是漁民養殖牡蠣、文蛤、紅樹蜆的重要產地,是居民的「海田」。這裡的農漁牧多發達?當地人又是怎麼形容這樣的生活?不妨傾聽當地人的心聲。
靠自己發展農漁牧,只求環境永續
大城小麥產銷班班長劉基生說,去年和喜願契作8~9公頃,生產60公噸小麥,雖然只佔台灣進口小麥的萬分之一,但是透過每年一季不使用農藥以及化學肥料的種植方式,蛙類、水生昆蟲、鳥兒都回來了,他為此十分感動,希望能為這塊土地多做一些事情。
只是明明適合農漁牧業發展的地方,卻仍飽受工業汙染之苦。過湖農莊的范秋容說,過去生活上都吃有機食品,20年前結婚搬到芳苑,認為芳苑是生產地,就來申請種有機。沒想到,卻因空氣汙染、水質及土壤等外部因素申請不過。
失望之餘,認為芳苑可憐、無法生存,因此回到新竹從事有機耕作。7年前因公公去世,為了陪伴婆婆,只好又搬回芳苑,她形容當時是哭著回鄉。直到孩子就讀當地國中、小,發現老師教學很有熱誠,經過7年,兒子順利考上台大農藝系,女兒就讀彰化女中。她感受到回鄉仍有機會,但要怎麼做?
她選擇到社大上課,花了5年時間學習水耕蔬菜種植;參與社區活動,與社區的人分享及討論想法。
現在過湖農莊除了水耕蔬菜,還有養殖、土耕、畜牧,她和先生努力經營自己的品牌,種植的蔬菜與飯店契作。她反對國光石化,這會讓所有努力化為烏有。
回自己的家鄉保護濕地 照顧家人又能生活
范秋容的先生洪長庚則說,回家鄉可以和母親作伴,又能生活,一開始從水耕做起,還好餓不死。他期待透過濕地保護,發展觀光,把人帶進來,不只帶到海邊,也能到農場走走,透過購買農產品獲得支持。
他以前都跟著彰化環盟反國光,有鄉親認為,國光石化來,地價會增加,庄頭會熱鬧,子孫可以回來;現在趕走國光石化該怎麼辦?參加這次的工作坊,也是為了找答案。
工業環境成本外部化 畜牧大不易
經營鹿場的許萬八是彰化養鹿協會理事長,因得獎接觸了社區發展協會,參加之後,才開始注意到生態,環境保護。他在漢寶濕地成長,將沿岸取名為黃金海岸,希望這段寶貴的海岸能受到人們的重視。
可惜當地火力發電廠飄來的落塵,讓他不敢種牧草,擔心重金屬殘留,養鹿的牧草都靠進口。他說自己養的鹿是有身分證的,並通過防檢局安檢,並引以為榮。他認為自我要求很重要,不要只想靠政府。
身心得以休養 適合生活的好地方
經營水電行的洪勝湖,大學畢業後因生病,回到家鄉芳苑,學習電器修理工作,收入微薄卻很滿足。他每天4點多打烊後,就到芳苑海邊,在長約2.9公里的海堤散步、賞鳥、做運動,運動時腦袋自然而然放空,感覺很舒服。
他出生於芳苑,國中時就外出,十幾年前因病回鄉非常辛苦,中文系畢業,要在村裡找工作並不容易;等身體好一點時,就到二林喜樂教養院打工,後來學習電器修理、自己開業。
初回鄉時,抗壓力低、身體差,還有過敏性鼻炎,現在都好了。洪勝湖說,這裡空氣好、車輛少,非常適合生活,因此得以重新站起來;覺得這裡是老年人的天堂。
讓青年學有所成返鄉有頭路
此次最年輕的參加者是在南投服替代役的林威志,他是秀水鄉人,生活圈都在彰化市,對彰化西南角的二林、大城,大概一年來一次。
雖然對濕地議題不了解,但因公民社會意識抬頭,對公民審議充滿期待。他說,過去公共事務的決策,都是以政府為主;現在,應該讓政府知道,人民要的是什麼。此外,他也想代表20~30歲的世代發聲。
林威志說,自己同年紀的同學都是到外地工作,但他希望城鄉發展能更平衡,因此可增加在地工作機會,青年可以返鄉工作,並能找到環保和經濟的平衡點。
更艱困的戰役
國光石化計畫雖然終止,但對當地人而言,更重要的任務才剛要登場。任職於大葉大學的 廖賢娟即引述彰化環盟副理事長蔡嘉陽的話,花了10年時間反對國光石化,接下來的10年是看見地方願景、發展區域產業,更是艱難的任務。(繼續看系列報導一)
【參考資料】
- 【台灣海岸X檔案】「風頭水尾」彰化海岸濕地
- 彰化海岸溼地的愛與死
- 【溼地列傳】泥質灘地 惜別的海岸
- 走了國光石化、來了工業區? 大城產業園區進二階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