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 我們的島:2008環境事件回顧
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2008%E7%92%B0%E5%A2%83%E4%BA%8B%E4%BB%B6%E5%9B%9E%E9%A1%A7#sthash.BPfqTTpj.dpbs
2008環境事件回顧
整理報導:林燕如 陳佳利 張光宗 陳忠峰
2008年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今年的油價起起伏伏,讓消費者更明顯感受到石油危機的來臨。根據能源局2007能源年報指出,台灣的能源有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仰賴進口,如何提高自產能源的比重是重要課題。而在暖化效應逐漸受到重視的時候,各國都在積極追求乾淨無污染的能源產出方式,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因此在經濟與環保的雙重需求下,新政府在即將上任前,也公開宣示減碳的決心。
回顧2008年,好幾個火力發電廠的更新與擴建,都引起激烈的討論。在北台灣,今年七月二日,林口火力發電廠增建案,在台電公司承諾種一百萬棵樹來減碳的狀況之下,有條件通過環評,預計將增加1,36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讓台北縣政府強烈表達不滿,認為會加重台北縣民的空氣污染指數。尤其在台北縣還有一個深澳火力發電廠增建案,一旦通過將會增加84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
同年七月,贊成與反對深澳電廠擴建的人士,紛紛來到立法院前抗議,因為台電計畫把深澳火力發電廠改建為發電量160萬千瓩的大型電廠,並且為了港廠合一,台電打算在基隆和台北縣交界處蕃仔澳灣,興建卸煤碼頭,為了擋浪,還要蓋一條1,460公尺長的防波堤,對當地自然環境影響甚大。
尤其是,籌備中的海洋科技博物館也在這裡,未來如果在海面上出現這樣的龐然大物,對要推廣海洋教育以及研究的海科館而言,將是一大難題。同時這裡也是基隆市府規劃多年的海洋牧場,是基隆近海漁業的重要漁場,一旦興建碼頭,漁業資源可能會受到影響。雖然深澳電廠擴建案在2005年就通過環評,但今年六月,經建會做出不宜開發的決議,希望台電另覓替代方案,但不被台電接納,目前全案已送交到行政院評估中。
在中臺灣,捲土重來的彰工火力發電廠重新回到環評程序,再度引起爭論。台電公司計畫在彰濱工業區崙尾西二區興建160萬千瓩的彰工火力發電廠,預計會增加429萬公噸二氧化碳。
2007年環保署專案小組就曾經以中部地區空氣品質惡化,再設置火力電廠會影響居民健康安全,以及稀少的保育類動物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為由,做出不予開發的結論,台電公司也在同年六月主動撤案。不料2008年台電卻重新送審,環保團體質疑環評效力何在,在監察院前強烈表達不滿。
南台灣也有火力發電廠的消息。台電大林廠以汰舊換新的名義申請更新改建,計畫拆除1到5號舊式機組,改建四座80萬千瓩的燃煤機組,預計產生1,769萬噸二氧化碳,高雄市政府及居民都表示當地環境惡化,不能再接受增量,環保署在第4次專案小組初審會議只通過了2部80萬千瓩機組的設置,不過台電卻不同意這樣的改變,於是提出申覆,最後環保署退回專案小組再審。
台電公司頻頻推出擴建電廠的計畫,是擔心未來供電會吃緊,但環保團體有不同的看法,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認為,台灣的能源政策應從調整產業結構、提升能源效率、節約能源等做法多管齊下,降低電力需求才是解決之道。而台電公司自七月一日調漲電價之後,同時也推出電價折扣補助,鼓勵民眾省能也賺到荷包,從七月份到十月底共省下21.3億度電,節省135萬噸的二氧化碳。
在傳統能源日漸耗盡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尋求再生能源的發展,台灣擁有豐富的日照條件和風力資源,政府並計畫在2010年,讓再生能源比重達到總發電量的10%,不過立意良好的再生能源,卻也在今年度陸續傳出選址爭議,像是彰化的彰濱工業區設立風機,鄰近鳥類生態敏感區,彰化縣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認為有可能會影響鳥類棲息,不過因為台灣缺乏完整的研究,因此也無法獲得更進一步的証實。
在太陽光電方面,政府計畫在2010年推廣一萬千瓩的太陽光電,台電選中永安鹽田設置太陽能光電板,不料卻剛好也是鳥類生態敏感區,也引發爭議。
而不光是鳥類的生存,新屋永興村民抗議風機設立在防風林內,不但會毀壞防風林帶也會影響村民居住安危,居民的憂心再加上薔密颱風來襲時,吹斷了台中港附近的風機,連帶帶出風機管理問題。
現代生活很難離開電力,在台灣能源使用量最高的就是工業部門,以石油的使用量來說,工業就佔了總消費量的43%,因此產業的發展與減碳,也是息息相關。
但矛盾的是,政府一方面呼籲要節能減碳,另一方面2006到2007年工業部門的石油使用量卻大幅上升,而一些高耗能的鋼鐵業及石化業,仍持續擴張。
2008年六月九號,中鋼的子公司中龍鋼鐵通過擴建案,估計將會增加1,172萬噸的二氧化碳,環保署長在會議中明確要求中龍鋼鐵,配合政府的減碳目標,2014年必需要減少15%碳排放量,中龍鋼鐵董事長歐朝華也當場承諾配合,創下在溫室氣體減量法法源依據尚未完善前,就讓案件有條件通過的先例。
場景換到高雄,不滿的聲音來自於高雄縣林園鄉的居民,在林園工業區設廠已經三十年的中油第三輕油裂解工場,下游廠商有二十幾家,在當地形成環環相扣的產業鏈,相對地也帶給當地沉重的環境壓力。
2008年三輕計畫汰舊換新,採先建後拆的方式,先建一座年產能最高80萬公噸的乙烯輕油裂解工場,再拆除舊的23萬公噸原乙烯輕油工場,當地居民北上抗議,因為他們擔心,原有的三輕已經讓當地空氣品質以及地下水嚴重污染,由於乙烯會產生有害人體的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合物.硫氧化物等等,再加上更新後的新廠會排放456萬噸的二氧化碳,將帶給林園地區更大的傷害。
最後在環保署要求開發單位,重新做地下水跟健康風險的評估後,12月17日專案小組的第五次初審會議中,做出有條件通過的決議,目前三輕更新案,已送交12月29日的環評大會,等待做最後的定奪。
另外一項爭議許久的開發案,是中油轉投資的國光石化,預計每年生產120萬噸的乙烯,國光石化原本打算在雲林離島工業區設廠,計劃填海造陸,並且建造新興工業港,面積總共2121公頃。因為將會徵收文蛤養殖區以及牡蠣養殖區,遭到當地漁民反對。環評委員也認為此開發案對於沿海環境會有所衝擊,必須進入第二階段環評審查,由於在雲林設廠的爭議不斷,目前中油也啟動將廠址遷移到彰化大城鄉的替代方案。
環保團體質疑,在缺乏自產能源的台灣,真的有必要繼續發展高污染高耗能的鋼鐵業與石化業嗎?尤其二氧化碳減量是現在迫切面對的課題,雖然2008年初成立了溫室氣體減量辦公室,但與能源相關的法案都還在審議中,缺少基本法源的的依據,難以推展減碳目標,政府應該加快腳步,促成相關法令成立。
澎湖寒害
世界各國積極地推動減碳的原因,主要是希望能夠減緩全球暖化的腳步,不過暖化所造成的氣候異常,已悄悄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浮現。
在今年二月,正當人們歡慶農曆新年時,澎湖卻是魚屍遍佈沙灘,這波災害總計有1,660噸的養殖魚類死亡,海岸上的魚屍高達137噸,連海面下也成了一座死城。學者發現寒害是導致魚群死亡的主因。長期以來,海洋棲地的破壞,已經讓澎湖漁業資源趨向匱乏,連續低溫造成大量魚類死亡,或許可以歸咎於天災,但是全球氣候變遷,又何嘗不是跟人類有關呢?
近幾年天氣的變化愈來愈難以捉摸,風災、水災頻頻發生,2008年9月辛樂克颱風,在中南部釀成不少的災情,也讓國土利用的老問題再度浮現。
綺麗飯店倒塌在滾滾洪水中的畫面,讓人印象深刻,灰濁的土石洪流,衝垮了蘆山溫泉的假象,政府單位多年忽視水土保持的問題,在廬山溫泉區294棟的建築,只有54棟合乎規定,還有10多家溫泉業者佔用河川區和保護區,整個廬山地區的面貌擁擠雜亂、安全堪慮,再次突顯人與自然爭地的危機。
從山上而來的土石流衝垮了房舍,衝垮了橋樑,這樣的景象不斷地在颱風來臨時出現,台灣百分之十的人,都仰賴山區資源生活。北部烏來、中部谷關、南部寶來等溫泉觀光區,都和廬山一樣,有著緊鄰河道、超限利用的問題。辛樂克颱風帶來災情,同時也帶來警訊,告訴我們和土地的關係出了問題,我們能不能試著修復和土地的關係呢?
農業新生
辛樂克颱風不只在山區造成災情,也讓許多的稻田遭到損害,許多稻作結出的稻穗產量劇減,不只台灣,在國際間也有些國家還因為水患或乾旱造成農作物損失,導致糧食危機的狀況更加嚴重。
這幾年全球農業都在談糧荒的問題,台灣雖然沒有糧荒危機,但是除了稻米之外,其他穀物都仰賴進口,再加上政府鼓勵休耕的政策,只要通過審核,一公頃的休耕地就能申請到四萬五千元的獎勵金,促使農民放棄耕種,無形之中,也改變了農民的勞動習慣。
今年年底,農村再生條例在立法院一讀通過,台灣如果施行此法,農村將成為財團與政府開發的對象,對農民生活、農業環境,將造成巨大衝擊。相較於財團大規模的開發,農村小÷規模的點狀開發,就像是惡性腫瘤般,有可能會迅速蔓延,帶給台灣環境傷害而不自覺。
2008年的台灣,許多環境的老問題仍繼續發生,我們該用怎樣的態度再次面對呢?
交通開發
《東台灣》紛擾 蘇花高
交通是產業之母,在馬政府的愛台十二項建設裡,首先就要推動全島便捷交通網,雖然政策要以軌道運輸為主,開路計畫卻仍是蠢蠢欲動。
民國79年,行政院核定建立環島公路網,「蘇花高」首次出現,十年後,它有條件通過環評。由於超過三年沒有動工,重送環境差異分析審查,今年3月,環差審查有條件通過,4月25日,出現大逆轉,環評委員決議,全案退回交通部國工局。但是新政府上台後,要不要建蘇花高,依然是焦點話題。
「這條高速公路在興建環評方面,仍然是有一點膠著,所以我們會把最危險的路段,經常會發生意外,發生車禍的路段,優先來推動」7月6日,行政院長劉兆玄脫口而出的這段話,引發蘇花高分段施工的高度爭議,後來雖改口為興建易坍方路段、南澳到和平的「蘇花公路替代道路」,但要以高速公路的規格來蓋省道,環保團體依舊質疑,這只是文字遊戲。
弔詭的是,在交通部明年度的預算書裡,沒有蘇花替,卻出現了「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的蘇花改,編列三千萬元的設計經費,還從99年起,編列930億元的預算,環保團體強烈質疑政府還是打算興建蘇花高,甚至還想要借錢來蓋。
12月底,交通部長毛治國宣布,不蓋蘇花高,另建從蘇澳到崇德的山線蘇花公路,只是,不管是「蘇花高」、「蘇花替」、「蘇花改」,或「山線蘇花公路」,這些名稱上的變換,都無法立即滿足東部居民的渴望,年關將近,東部鐵路會不會還是一票難求?11月底,總統馬英九曾向東部居民做出承諾,春節期間會調動西部列車過來支援。
然而18個年頭過去了,東部的居民還在等待,等待一條安全的歸鄉路,這條路不一定非要是造價高昂的蘇花高,善用現有的交通工具,落實加強軌道運輸的競選支票,才是目前百姓所迫切需要的。
《北台灣》茫盲 淡北路
在全台水筆仔純林分布北界的淡水河口,台北縣政府為了打通淡海新市鎮的活路,改善淡水的聯外交通,大力推動淡水河北側平面道路,工程預算將近40億,
總長度4.7公里,預計將節省5分鐘的車程。
只是這條道路真的能紓困淡水的交通嗎?台二線在竹圍到紅樹林短短六公里的路上,就有十四個紅綠燈,橫向交通量大,加上標線劃設不良,才是塞車的主要原因。
改善目前的標誌系統與交通管理,妥善配置大眾運輸工具,拓寬台二線增加車道,都能改善目前的交通問題,但是政府只給人民一個「開新路」的選項,讓國寶級的竹圍紅樹林生態,蒙上陰影。
除了珍貴的生態之外,這片河岸高灘地上,還發現重要的史前文化遺址,同時,由於緊鄰台北市,這裡也是廣大單車族的重要騎乘路線,這些環境價值難以用金錢衡量,環保人士強烈抨擊施工單位刻意規避環評。
九月,環保署提出,由於這條路與2000年被駁回的「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對環境的影響雷同,還是要環評,對淡北道路的開發,有了決定性的影響。12月8日,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決議,由於淡北道路涉及環評爭議,將中央撥款的6億經費收回,今年確定無法發包,目前開路計畫暫時擱置。
《北台灣》一條湳仔溝
在台北縣的另一個繁榮角落,一條特二號高架道路的興建計畫,正在動工。公路總局表示,完工以後 從五股交流道到土城交流道的行車時間 可以從現在的55分鐘降低為10分鐘。為了這10分鐘,一條名叫湳仔溝的小溪,將不見天日。
十九世紀的台北城,水路比陸運發達,但是隨著時空變幻,當年的水圳溝渠一一變成道路,在繁忙的板橋,目前只剩下湳仔溝,是難得沒有加蓋的溪流。守護湳仔溝,是守護都會溪流的一方空間,也是守護台北城的舊日記憶,不少當地居民站出來,全力捍衛。
但是抗議的呼聲,淹沒在工程裡,高架橋,已經蓋了一半,湳仔溝的天空,逐漸被掩蓋,又一個城市水脈,走入地底,成了人們心中的遺憾。
《中台灣》貫通 台61
平靜的灰色大地下,隱藏著旺盛的生命力。遠從阿拉斯加飛越7500公里的黑腹濱鷸,來自蒙古的大杓鷸,以及許多南遷度冬的候鳥,在彰化海濱這片人們眼中的荒地落腳。來自美國漁獵暨野生動物保護署的藍考特博士說,台灣海岸在東亞澳遷徙路線上,是關鍵地區之一,證明了這段海岸線,對候鳥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
然而開發卻往往忽視溼地的重要性。台61線公路員林大排到西濱大橋興建計畫,原本在民國85年通過環評審查,但是當年其他路段有更迫切的交通需求,此路段暫緩興建,導致現在的台61線,到了員林大排就得下來轉接台17線,行車上有所不便,再加上近年來中部陸續成立好幾個濱海工業區,因而在公路總局的全台路網規劃中,貫通台61線是當務之急。
二年前,本段道路計畫開始進行環境影響評估,長期研究候鳥的蔡嘉陽博士就提出路線變更,改走內陸線的想法,降低對海濱生態的衝擊,但是這個訴求,在今年10月8日開發計畫有條件通過環評之後,實現的可能,不知還有幾成。
開路,也許可以讓人們享受到往來的便利,要付出的,卻是難以估計的生態代價。回顧2008年的交通政策,仍然沒有擺脫“要發展,就要開路”的傳統思維。
生態衝擊
印象中,自然環境是什麼樣的面貌呢?維持幾千萬年的自然色彩,卻會因為人類的失誤,瞬間變色,難以恢復。今年,台灣的海,從深海底到近岸邊,都因為人的介入,發生變故。
石門油污
冷冽的東北季風,吹襲著北海岸,烏黑的重油混雜著柴油,不斷隨著海浪沖襲上岸,滿身黑油的螃蟹,在油海中掙扎浮沉。
11月10日,一艘巴拿馬籍的貨輪晨曦號,擱淺在北部石門海岸,船艙洩漏了100公噸的重油,污染了大約3公里的海岸線,海洋環境受到波及,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潮間帶生態。
這次意外,突顯了台灣海岸地區缺乏基礎生態資料的窘境,沒有人知道濃重黑油之下,到底埋葬了多少生命,也讓後續的生態復育和漁業資源的損失賠償,執行起來相當困難。
要搶救海岸生態,首要就是要搶時間清理岸上的油污,並且防止船艙內的殘油繼續洩漏。由於風浪大,船上的殘油無法用船舶來抽,而是在岸邊用流籠將工作人員送上船處理,而海岸油污則是動員當地居民來清除。
目前抽油、除油工作已經接近尾聲,在完成清理作業後,考慮將船底受損嚴重的「晨曦號」就地拆解。
這次相關單位的緊急應變處理,雖然比起以往已經有所改善,但第一時間還是無法整合動員大批人力物力清除油污,讓生態傷害降到最低。台灣位處國際航運的頻繁地帶,隨時都可能再度發生船舶擱淺或污染事件,政府的海洋污染防治做好準備了嗎?
變色的海岸何時恢復原始容顏,沒有人能給答案,而在離岸的遙遠深海,還有另一曲生態哀歌,正悄然響起。
水是一切生命的基礎,當賴以維生的水,不再清澈甘美,發臭變色,我們該怎麼辦?
霄裡毒水
在新竹的霄裡溪,原本是西部少見的甲級水質,在居民記憶中,水質好到可以生飲,而霄裡溪沿線,是新竹縣三個優質米的生產區之一。
但是七年前,面板大廠華映和友達陸續在溪流源頭設廠,廢水排放在取水口上方。當地居民擔心水源遭受污染,排隊取用山泉水,成為新埔人生活的一環,現在有一半以上的家庭都是靠取水過生活。
其實早在民國93年7月,自來水公司就發覺水源有問題。為求保險,自來水公司在取水口前築起一道土堤,不取用霄裡溪和鳳山溪的混流水,而是在河床下埋設管線到匯流口以上,把鳳山溪的水引進土堤內的引水道,一直到現在仍維持這樣的取水方式。
但是居民還是希望改變廢水排放點,才能根本解決問題,目前這個案子還在環保署審查。為了讓居民有乾淨的水可以用,環保署從10月23日開始開始送水。
送水,解決了一時的居民用水需求,但是水質污染的根本問題卻依然沒有解決,
這次霄裡溪的污染事件,突顯出政府的水源把關制度有大瑕疵,在政府支持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同時,卻忽略了最基本的民生,萬一天然的溪流繼續淪陷,即使賺足了金錢,沒有乾淨的水,人民要如何生活?
2008年,台灣的環境在動盪中,有所變,有所不變,今年的大事反映出人們對待環境的態度。2009年的第一道曙光,將在東部海濱升起,面對嶄新的一年,
你對未來有什麼樣的期待?面對僅有的寶島,你準備如何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