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部空品屢傳惡化,實際上中南部空汙除天氣、地理因素和大型發電廠問題,中小型老舊工廠也是問題來源之一,卻甚少被管控,像是看不見的隱形汙染源,也成了空汙防制漏網之魚。環團認為,政府針對中小型老舊工業區應建立「汙染指紋」,超標就開罰,另也應給予改善製程或設備補貼,棒子蘿蔔並進。 環團解釋,所謂「汙染指紋」,是指事先了解該工廠的製程,登錄可能排放的汙染源,屆時發現某汙染源超標時,就可循線追查是哪家工廠偷排。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說,彰化雲林工業用地多,像彰化有十二個老舊工業區,長期排放汙染,卻僅一處空品監測站;而環保署及地方環保局人力不足,民眾就算有心檢舉,也無法根除工廠偷排廢氣、廢水等問題。中小型老舊工業區應增設更多監測站,才知道哪些工業區汙染嚴重,優先減排、改善汙染源。 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說,根據環保署的空品模擬分析,發現彰化模擬數值跟實際觀測有落差,空汙模擬值顯著偏低,但觀測出來卻偏高;嘉義也有這現象,代表環保署模擬不精準,漏估排放量。 另依環保署規定,各行業鍋爐、廢棄物焚化程序、紙漿業、石化製程廢氣燃燒塔等都須裝連續自動監測設施(CEMS),全時監測大型固定汙染源排放管道的汙染排放情形,供主管機關遠端連線監控,但有些中小型工廠為省成本,未打開防制設備,主管機關就沒連線資料。 莊秉潔還說,沒打開防制設備下的汙染排放量,可能是正常防制操作下的十倍以上。 屏東環保聯盟常務理事洪輝祥也說,屏東主要有三個工業區,裡頭都是老舊工廠,過去也曾要求設置監測點或裝設微型感測儀器等,都沒有下文。曾有皮革工廠排放廢氣、汙水,最後雖遭強制關廠,但是光檢舉、蒐證、檢測到關廠,長達三年。 洪輝祥認為,應要求中小型工廠做「汙染指紋」,才可了解該廠區是屬於某種製程,稽查排放源時就可鑑定出哪種汙染超標、是哪家工廠排出,否則就算汙染再嚴重,也難以舉證,無法「破案」。工廠若願改善製程,則可給予二成補貼。 台南社大環境小組副研究員林政翰也說,「汙染指紋」是一個做法,另可要求中小型工廠改善老舊設備,大工廠被徵收較高的空汙費,補貼中小型工廠汰換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