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蔡嘉陽/三黨總統候選人的能源政策 誰能解決核電、空污?/報導者

2016-01-11 12:44
蔡嘉陽/三黨總統候選人的能源政策 誰能解決核電、空污?/報導者

 

 
下一任總統要面對國際減碳與氣候變遷調適的趨勢,如何將台灣高度依賴石化能源,調整成為符合國際普世價值的低碳年代,這是總統候選人不能忽視的迫切課題。
看起來,「非核家園」目標已經是三組總統候選人的共識,但是在燃煤和石化能源的使用、再生能源的發展政策上,彼此仍有差異。檢視三組總統候選人的能源政策,尤其是再生能源部分,哪一組總統候選人對於台灣永續發展的看法最具前瞻性與可行性。

電力需求不控制 再生能源政策勢必成泡影

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已是三組候選人的共同目標。不用核電之後,我們所面臨的就是如何調整火力燃煤、燃氣和再生能源的比例和規模的問題。
能源議題的根源在於供需平衡,當電力需求與經濟成長掛勾,未來電力需求仍持續增加。如果再生能源供給滿足不了電力成長的速度,未來終將在是否重啟核電、燃煤燃氣比例的議題上打轉,相對再生能源的發展會受到更大的壓抑。 
所以能源政策應該建立在前端思考,如何脫鉤經濟成長與電力需求之關係,訂出明確能源需求和產業結構的發展方向才是根本之道。
從這角度切,三組總統候選人的能源政策都沒有從前端來思考解決的方法,都是接受台電的電力成長預測方案來制能源政策。 
根據台電的10403負載預測方案,仍然以經濟成長用電量必然成長的思考模式來預估未來104-115年的尖峰負載由3482.1萬千瓦增加到4301.4萬千瓦,平均每年成長1.8%,而用電量則從103年的2155.5億度增加至115年2686.7億度,每年平均成長量是1.9%。
資料來源/各組候選人政策,整理/蔡嘉陽
資料來源/各組候選人政策,整理/蔡嘉陽
 
如果沒有到達零成長目標的話,只要有電力需求的缺口,台電就會有恃無恐的一直要增加燃煤或燃氣發電機組,那麼三黨所有的能源政策都是空口說白話。
蔡英文的政見談話中更明確提到要台電儘速完成現有的電力開發計畫,不要延宕,以免未來出現供電缺口,但仍增加燃氣火力發電的比例以及提高燃煤機組發電效率、更新燃煤電廠的機組,雖然是降低空氣污染的有效策略之一,但卻沒有削減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不符合「巴黎協議」的精神。
對消費端的源頭管理提出明確的管制政策,只有在生產端的電力供應和配比上滿足消費端的需求,顯然蔡英文的能源政策是被「維持經濟成長用電也必須成長」的思維所牽制住。
朱立倫則提出四路並進,達成用電的安全、潔淨、效率和合理電價政策,但卻沒有所謂合理電價政策的具體內容。為了因應燃煤對空氣污染的影響,朱立倫也提出了燃煤和燃氣適當的配比,以及電力自由化的方向,這些都與蔡英文所提出來的能源政策相去不遠。宋楚瑜所提的能源政策則以「能源稅法」對於高耗能產業課以碳稅為手段,來抑制能源的過度消耗,這是比較有前端思考的能源產業政策。

能源政策不能與產業政策脫鉤 國、民兩黨都避談

從2001~2014台灣用電的比例,一般家戶用電與其他產業用電的比例大約是2:7,而且家戶用電的用電量因為節能與夏日電價提高的關係逐年降低。反觀其他產業用電的比例卻是逐年增加。尤其是電子和電子機械製造業、金屬煉鋼、石油化學工業部門,消耗的能源和電力佔了60%以上。顯然台灣有限電和缺電危機,並不是家戶用電不夠用,而是高耗能的工業(如電子、石化和煉鋼等)消耗了大量的電力導致。
蔡英文和朱立倫的能源政策都避談產業政策的調整,以及如何約束這些高耗能產業的用電成長,如果國家能源政策一味地以台電尖峰預測和用電成長模式來規劃,不正視能源配比、電價結構不合理,讓低價的電力持續供應能源集中產業的發展,如此國民黨和民進黨的能源政策仍然是無法解決台灣未來面臨缺電和限電的問題。宋楚瑜提出來的提出來的透過能源稅法和提高能源價格來扶持綠能產業和減少環境污染,則必須要有決心和魄力才能完成,否則也只是淪為選舉的政治口號。
所以民間學者和環保團體才會提出更具體而必要的嚴格能源政策,例如長期關心空氣污染和健康的學者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具體提出:
(1)積極投入工業、交通、發電、商業和民生用電多元節能,以達成每年節能3%的目標。
(2)對能源高度集中產業,積極要求提升能源效率或輔導升級、轉型。
(3)透過節能和產業高值化,逐步反映適當的工業用電成本,以達到整體產業更新和成長。而每年用電至少達到負成長2%的目標。
(4)發展再生能源以取代石化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效應和環境污染。每年新增再生能源為總耗能1%以上。再生能源未普及之前,已燃氣發電機組取代低能源效率的老舊燃煤機組。
(5)加速智慧電網及儲能網路之建置。
(6)輔導提升再生能源、儲能、節能、智慧網路的在地化、自足率和國際競爭力。
其中第四到第六點都能夠在三黨候選人的能源政策談話中,符合發展再生能源產業、燃氣燃煤發電配比、智慧電網。唯獨具體節能比例、電價合理化的宣示,三黨都模糊處理,不願意提出具體的時程與承諾。所以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詹長權教授也同樣呼籲未來如果民進黨執政不應該全盤接受台電的電力負載預測方案,否則能源政策只會被錯誤的評估牽著走。
再生能源風力發電機組。(攝影╱蔡嘉陽)
再生能源風力發電機組。(攝影╱蔡嘉陽)
再生能源的發展也都是三組候選人的共識,雖然蔡英文對於再生能源發展政策著墨許多,也宣示了2025年再生能源的比例要達到20%,具體在台南沙崙農場設置「創新綠能科技園區」,如果整體的能源和用電持續成長(依照台電的預測方案),因為用電的母數基數持續增加,再生能源要達到20%比例的困難度也跟著增加。所以蔡英文必須配合具體的節能、電力零成長的目標,才能達成再生能源政策的目標,否則再度開發了1118公頃的農地,發展創新綠能科技園區所付出的代價和效益將沒有太大意義。
因為工業電價長期偏低,又消耗了70%以上的電力,如果不從電價合理化的手段提高工業電價,企業為了節省電費於是更新設備、或轉型、或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整體用電量不但不會增加,反而會減少電力需求的成長。所以低工業用電電價的政策,就只能吸引高耗能的產業進駐,從Google的資料雲端系統、臉書的資料中心遷到台灣設廠,就是看上台灣的低廉電價,其實不利於台灣長期的節能發展就是最好的例子。
再生能源的電網必須和火力核能電網有所區隔,因為電業法的規定,再生能源發電的做法是大水庫理論,風力與太陽能所產生的電力由台電收購回送至大電網,再賣回給消費者,這是目前綠電採購的生產與消費方式,卻也是最令人詬病的方式。 
因為再生能源應該是就地生產就地使用,不要再傳輸到大電網,以家戶、社區的小電網形式,既能優先使用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又可以減少電力傳輸的浪費,不足的部分再由火力等其他電力來源補充。如此可以降低民生用電在夏季時尖峰負載的壓力,尖峰負載吃緊並非民生用電造成的,只要調度工業大電力用戶往離峰時段分散,以台灣現有的發電機組供電能力足以滿足用電需求,不會有缺電危機。 
如果還是將再生能源的電力併入大電網的思維繼續發展再生能源,原本可讓再生能源小兵在尖峰負載吃緊立大功的機會時,就會當成炮灰給犧牲掉了。也因為是併入大電網,繁瑣的申請和審查程序和建築法規,不利於一般家戶來申請,於是有了養水種電、農地種電的再生能源生產方式,因此產生了再生能源的掮客市場出來。如果是不太需要陽光的養殖或是畜牧養雞牛舍等,在屋頂上設置太陽能面板,的確是一個有效生產太陽能,降低雞舍、牛舍溫度的好方法,生產的電力也可以供應降溫的需求。但是現況卻是再生能源的中間業者租用農民的農地、牛舍等,或住家樓頂,賺取賣電的價差,這樣的再生能源補貼政策,並不能真正落實再生能源對於供需平衡的幫助。再者休廢耕農地成為太陽能面板設置地方,是否對於未來農地復耕、糧食供應安全等等,衍生更多的國家安全議題。這些問題都是三組候選人在再生能源議題上,不願意明確面對的真相。
 
 
農地種電。(攝影╱蔡嘉陽)
農地種電。(攝影╱蔡嘉陽)
 
去年12月26日全國反空污大遊行在台北展開,3000多人的遊行串連台灣更多人民對於空氣污染惡化的憤怒。人民對於環境保護的意識愈來愈強烈,公民監督的力量愈來愈強大。民間團體和學術界都提出了很多可執行且有效節能減碳、改善空氣污染的策略和辦法,端看三組總統候選人願不願意明確的接受與執行,不應該在人類歷史與台灣發展定位的轉捩點上採取模稜兩可的討好態度。
「巴黎協議」和台灣的「溫室氣體減量法」是我們發展高碳高污染經濟的緊箍咒,PM2.5空氣污染對於人體健康影響也愈來與顯著,如果台灣未來在這波減碳和減廢行列中,如果不再進行產業革命,實行低碳產業的話,台灣的經濟和環境將會被世界潮流所淘汰。 對於三組總統候選人的能源政策和再生能源政策,前瞻性與決心魄力都不足,都只能從問題的末端思考,無法從根源來解決台灣的能源和永續發展的問題。未來不管誰當選總統,公民團體會持續發揮監督與督促的力量,讓台灣走向「非核無煤」乾淨永續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