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島>彰雲水難題

2010-03-08 18:22

彰雲水難題

03/08/2010 - 14:00
全球氣候變遷,加上彰雲兩縣正發展高耗水產業,國光石化、六輕五期,也都送案進行環評,另外中科四期也已經通過環評,甚至是提供水源的大度攔河堰環評,過程其實都有很多爭議。水資源其實包含地面水和地下水,同時討論才能宏觀了解彰雲水資源的問題。

 

採訪/撰稿 陳佳珣
攝影/剪輯 張光宗

彰雲水難題()

二月,寒風中透露些許春意,彰化、雲林的農地蓄起了水,耕耘機來回整地準備春耕,烏秋在一旁伺機而動,捕捉翻土時被驚擾的蟲子。濁水溪沖積扇是台灣的糧倉,彰雲兩縣不只是蔬菜生產的重鎮,稻米產量更名列台灣前兩名,濁水溪是養育台灣人的母親河。

在嘉南平原傳出休耕的消息後,令人擔心,濁水溪的水資源是否足以因應雲彰地區一期稻作所需要的水源。水利署水中區水資源局表示,上游日月潭和霧社水庫,總共九千多萬噸的蓄水量,配合節約用水、加強灌溉,今年五、六月之前,用水沒問題。但隨著全球氣候變遷、降雨集中,濁水溪水資源的環境更加嚴苛。

斥資三百多億元建造的集集攔河堰,如果純粹為了農業用水,並不符合經濟效益,在經濟部編定雲林離島工業區後,集集攔河堰才有興建的價值,但也從此注定了彰雲水資源難解的習題。

集集攔河堰在濁水溪南北岸,設有供水渠道,提供彰化、雲林的農業用水,南岸的水來到林內分水工,部分以專管送到麥寮工業區,台塑六輕的用水量43.8萬噸,而雲林縣的民生用水也不過25萬噸,由於離島工業區從二到五月並沒有水權,台塑六輕必須向彰化、雲林兩個農田水利會買水,從此,工業向農業搶水的爭議不曾停止。

走在西螺的農地間,可以發現許多農地旁都有抽水馬達,清澈的地下水現在是農民的命脈,在西螺,有一半以上的農田使用地下水,農民表示,抽地下水也要花不少電費,雖然希望有濁水溪水可用,但是就沒有水。

攝:王俐文
以濁水米聞名的西螺,農作物生長不再有濁水溪滋養,雲林環保聯盟總幹事廖冠貿表示,因為缺乏濁水溪有機質的補充,對農業不利,是這幾年西螺參加比賽,稻米無法得獎原因之一。

彰化農民的處境和雲林一樣,許多田地根本沒有濁水溪水可用,而在水利會供水的灌區內,農民也是抽地下水,因為等了七天,水圳裡仍然沒有水。現在,不只是台塑六輕,中科四期也加入搶水的行列,讓農民相當擔心。

中科四期在中期需要6.7萬噸的水,占彰化農田水利會供水量的1/20,雖然水資源吃緊,但彰化農田水利會最後還是同意撥用水源。彰化農田水利會表示,一開始拒絕中科調撥水源,因為沒有多餘的水可移用,但在第二次協商,為了地方產業轉型、提升農民收益,於是答應了。

水利署計畫在烏溪興建大度攔河堰,以農民回歸水、民生工業廢水,提供中科四期和落腳大城的國光石化的長期水源,但在大度堰的環評審查會中,曾經擔任水利署副署長的環評委員吳憲雄卻直言,大度堰不值得開發。

位在雲林外海的台塑六輕,用水取自濁水溪,每天用水量超過40萬噸。

除了國光石化、中科四期,台塑也提出第五期擴廠的計畫,在環評審查之前,台塑集團舉行節能減碳發表會,引發不少聯想。台塑總共投入136億元,在CO2排放量減少15%,用水量降低了36%。台塑六輕表示,六輕五期真正目的,是希望把六輕廠區的產品質量或是能源利用再加強,主要著重能源效率提升,能不能成功,就要看政府對這件事情是不是很在意,假如政府在意,台塑企業也在意,政府不在意,台塑企業也不在意。

而擔任六輕監督小組委員的張子見表示,政府任廠商予取予求,以非常低廉的代價取得用水,業者根本沒動機做好節水,六輕節水是因為六輕用水量遠超過環評承諾,環保署威脅開罰,才在一、兩年之內,節水約20萬噸,這表示,過去是六輕不願意做。

石化業是高耗水產業,民國93年,六輕四期擴廠案環評通過,用水量每天42.3萬噸,但在環評結論中,要求用水回收率必須達到75%,三年後回歸到原本六輕三期的用水量25.7萬噸,但後來台塑提出環評結論變更,民國96年變更為34.5萬噸,加上六輕五期的新增用水13萬噸,總用水量47.5萬噸,但現在實際用水量已經達到43.8萬噸。

在六輕五期的環評審查會中,水資源是焦點之一。自來水公司表示,目前水公司在集集堰取水12萬噸,六輕五期卻高達13萬,可能影響彰雲民生用水的供應,建議以海水淡化廠取得水源,集集堰的用水標的,民生用水在工業用水之前。

六輕五期、國光石化以及中科四期,這些高耗水產業進駐彰雲兩縣,水資源的排擠效應令人擔心。水利署表示,未來沿海大型工業區的開發,水資源必須優先評估,因為氣候變遷,影響最大的是水的供需不平衡,新的開發案用水需求不能完全靠政府,枯水季節必須有能力滿足自己的需求。雲林環保聯盟理事長張子見認為,政府迎合高耗水產業卻忽略環境影響,還有水資源特性,隨著氣候變遷,水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將會越來越嚴重。

擔任大度堰環評委員的吳憲雄,在審查會中就曾經表示,西部平原非常缺水,集水面積和用水面積比低,一公頃的集水面積養一點二公頃的用水面積,非常缺水。要在雲彰地區設耗水性的工業,本來就不太應該,因為根本就沒有水。

過去長久以來,產業政策走在前面,水資源淪為配角,失序的水環境,已經呈現在各種環境災難中。

南瑪都颱風來襲時的集集攔河堰。攝:王俐文

 

彰雲水難題()

台灣地下水資源的開發,政府其實扮演著火車頭的角色。深度超過一百公尺的深水井,日以繼夜的抽取地下水給農民灌溉,在斗六地區,清澈的水在水圳裡流動,農民埋了管子把水引進果園,這三、四十年,果樹生長所需要的水源,都來自雲林農田水利會的深水井。

地下水一直是雲林農田水利會主要的水源之一,500多口的深水井散佈在雲林的平原上,當台塑六輕調撥大量的農業用水,勢必產生的排擠效應,造成農業抽更多的地下水,在雲林、彰化的平原上,常常可以看到每塊農地旁邊,都有抽水馬達的景象,農民還得擔心地下水位下降,未來要再花錢打新的水井。

從農業、漁業、工業、畜牧到民生,地下水是彰雲地區賴以生存的水源,每年抽取量在914億噸之間,扣掉天然的補注量,每年超抽1.54億噸,長期累積下來,彰雲地區成為嚴重的地層下陷區,沿海下陷深度超過兩公尺,海平面甚至比陸地還高,每當颱風暴雨,沿海鄉鎮總會傳出淹水的災情,居民生活在水患的夢魘中,為了解決水患,政府編列1440億元的治水經費,其中「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就包括地層下陷區。

地層下陷的災難從沿海往內陸延伸,在彰化二林以及雲林土庫一帶,每年下陷速度甚至比沿海還快,成為高鐵營運的長期隱憂,在高鐵經過的元長、土庫地區,基座跟著土地一起下陷,如果基座所在地的下陷速度不一樣,就是所謂的差異沉陷,將會衝擊高鐵的行車安全。地下水超抽伴隨著海水入侵、土壤鹽化的危機,鹽化的土地無法耕作,只能任由它荒廢,土壤鹽化是國土資源的一大隱憂。

為了解決地下水超抽的問題,水利署尋求以地面水源替代地下水,雲林的民生用水每天26萬噸,林內淨水廠提供13萬噸水源來自集集攔河堰,剩下抽取地下水13萬噸,彰化的民生用水每天是38萬噸,台中系統支援8萬噸,剩下的30萬噸是抽地下水,興建中的湖山水庫,未來提供雲林每天33萬噸、彰化4萬噸,而在烏溪,水利署正規劃鳥嘴潭人工湖,提供彰化每天22萬噸的用水。

在烏溪下游,水利署計畫興建大度攔河堰,作為中科四期和國光石化這些新開發案的水源。但雲林、彰化既有的工業都使用地下水,合法的使用量每天39.8萬噸,大度攔河堰的水卻沒有給這些舊有的工業區。水利署表示,新的工業區用水比較集中,投資成本比較容易控制,老舊的工業區非常零散,且是用自來水系統或者自行抽地下水,面臨供水系統佈設的困難,投資成本相當高。舊的工業區沒有地面水可用,再加上違法抽取地下水的工廠是更大的黑洞,工業抽地下水的問題很難解決。

養殖漁業也是抽地下水的大戶,提供新水源取代抽取地下水並不容易。彰化縣政府表示,提供給魚塭新的水源,漁民不見的願意接受,他抽地下水不用錢,只有電費,新的水源開發用來發展國家經濟或是民生,民生、工業、農業用水不足會開發新的水源,但開發新水源遏止魚塭超抽,水資處副處長認為不可能。地下水超抽的問題,在雲彰地區還是無解,但如果一味的想以地面水資源取代,衝擊也相當大。

固若金湯的集集攔河堰,閘門只有在洪水來臨時才會打開,在排砂閘門下方有隱藏的魚道,是提供給魚蝦回溯的通道,也是壩體下方唯一的水源,加上南北兩岸沉沙池的尾水,提供濁水溪的生態基流量。但過去還是曾經發生集集攔河堰把水攔光了,導致下游河道魚屍遍佈,當我們從河川取走更多的水,對水中魚蝦的影響就越大。

除了生態面,橫跨在濁水溪的集集攔河堰,猶如大型的攔砂壩攔阻砂石,下游缺乏砂石補充被沖刷變成大峽谷。雲林環保聯盟理事長張子見表示,外傘頂洲因為六輕和集集攔河堰的運作,現在剩下四分之一,就是最顯著例子。

濁水溪在集集攔河堰以下,還有濁水溪的支流清水溪的水匯入,但雲林農田水利會,在匯流處下方設置斗六堰取水,未來湖山水庫的水源也來自清水溪。在集集攔河堰和斗六堰大量取水後,濁水溪這條泱泱大河,如今只剩下涓涓細流。

水資源的使用牽一髮動全身,上游把水取走,讓濁水溪沿線從西螺到麥寮四個鄉鎮飽受沙塵暴威脅,小朋友上課都還要戴著口罩,這些地區呼吸系統疾病偏高,與沙塵暴有直接關聯,對農業種植更是不利。農民割稻機器壞了兩、三次,蔬菜收成前必須用水沖洗,但仍然會有泥沙,賣價變更低。沙塵暴造成的財產健康損失,難以估計。

為了抑制濁水溪的揚塵,政府單位用盡辦法,舉辦各種說明會和論壇。圖為防治工法之一在河道中築起臨時圍堤。攝:王俐文

雖然沙塵暴的成因和高灘地的農耕行為以及風速有關,但河川水量也是一個重要的關鍵。水利署表示,在枯水期,除了河川基流量,多餘的水會放回濁水溪, 未來湖山水庫完成,可取代部分地表水源,而新的開發案在枯水期必須自覓水源。

彰雲地區的地面水過度取用,地下水持續超抽,水的問題已經無解,依照現在彰雲地區發產高耗水的趨勢,要談水資源永續發展真的是奢求。雲林環保聯盟理事長張子見表示,水資源的開發必須做政策環評檢討,到底發展這些產業對環境、社會福利有沒有幫助。彰化環保聯盟蔡嘉陽表示,更上位討論必須討論台灣土地資源使用,水資源問題背後的根源,是價值的判斷,是台灣國土規劃的問題。

當水患引發民怨,執政者才看到地層下陷的嚴重性,卻只是編列治水預算,治標而不治本。當旱災發生,只想著開發更多的水資源。台灣的土地如何適才適用,考驗著領導人的智慧與遠見。

側記

我所接觸的幾位水利署官員,人都滿不錯的,當然他們也有些難言之隱,他們請我多擔任與民間團體溝通的橋樑,我回答,其實民間團體也不是一有水利開發案就是反對,而是關注更大的產業政策與國土規劃使用的問題,但這又不是水利署層級能決定的事,雖然期望未來政府組織再造,水利署將在環境資源部底下,但也必須是個有肩膀的部長才行,不然其實改變可能也不大。

 

 

- See more at: 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E5%BD%B0%E9%9B%B2%E6%B0%B4%E9%9B%A3%E9%A1%8C#sthash.wlXyyPDw.d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