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新聞 專題報導>火力發電拼轉型 使用燃氣汙染

2016-10-04 13:45

https://www.daai.tv/daai-web/news/topic.php?id=983800

火力發電拼轉型 使用燃氣汙染
 
 
 
 
00:00
 
 
 
 
 
 
00:00
 
 
 
 
 
  •  
  •  
 
不同的電力來源,有不一樣的發電成本,成本最便宜的是「燃煤」和「核能」發電,分別是每度1.21元和1.15元,燃氣發電2.67元,而再生能源的「水力發電」每度1.7元,風力2.5元,太陽光電的成本最高,每度9.44元。台灣76%的電力,來自便宜的火力發電,全台人民省了荷包,卻可能失去健康。根據調查:台灣的燃煤電廠,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就占國內總排放量的45%。僅管如此,台灣一旦完全脫離火力發電,就立刻面臨缺電危機。既然不能不要,政府和台電在近年來,加強燃煤機組的防汙設備,甚至汰換「亞臨界鍋爐」的舊型機組,改為空汙降為1/3的「超超臨界機組」。政府未來規畫,火力發電將由較高汙染的「燃煤」,朝向低汙染的「燃氣」發展。今天的「新能源、能不能」專題,一起來關心。 

台中發電廠人員:「中一機,你好,機組配合降載到50萬(百萬瓦)。」 

一接到環保局通報的空汙紫爆,台中電廠的電力降載、立即運作。 

台中發電廠值班主任 陳平:「調度要求降載到50萬(百萬瓦)。」 

每年冬天,台灣受到大陸移入的霾害、PM2.5超標,一旦嚴重到台中16個空汙監測站,出現6個以上的紫色燈號時,稱為嚴重級的「紫爆」。 

台中發電廠專員 吳懷恩:「(電力)降載的時候,我們(燃煤)流量就會降低,流量降低的時候,我們懸浮粒子的排放量就會降低。」 

燃煤機組的降載,只能稍微改善空氣品質,治標不治本。 

這一年多來、供電吃緊,台電陷入空汙和電力的兩難抉擇。 

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 莊秉潔:「核能機組又很快,因為燃料棒的問題,又馬上面臨說,可能要提早除役的問題,今年跟明年來講的話,這個電力(供應)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 

兩部核能機組、提前除役,但再生能源才剛起步,來不及彌補核電缺口,因此、台中電廠10部燃煤機組,火力全開。 

記者 張澤人:「這裡是台中火力發電廠的煤廠,在記者背後,堆積了上百萬公噸的生煤,光是這個電廠,每天就會用掉5萬公噸的生煤,發電量是台灣總發電量的20%。」 

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 施月英:「我們都一直使用便宜的電,然後政府都想說怕你們企業抗議就一直燒燃煤,政府又不敢調漲電價,這樣子其實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台灣去年總用電量,為2100億度電,光是台中電廠,就發電421億度,占1/5,要馬兒跑就得讓馬兒吃草,於是、生煤日以繼夜、燃燒發電,這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之冠。 

台中發電廠長 賴如椿:「(民國)105年年底開始,我們有(準備)投入將近92億的預算,準備做空氣品質的一個改造。」 

台灣早期的環保寬鬆,火力電廠汙染大,但隨著法規嚴謹和科技進步,國內燃煤電廠的空汙標準、跟著提高。 

1969年,林口發電廠的兩部舊型燃煤機、走入歷史,47年後的現在,新型一號機、開始運轉。 

記者 張澤人:「這個是燃煤機組的監控畫面,這裡是林口發電廠的中控室,瞬間可以發800megaWatt(百萬瓦)的電力,相當於一小時,可以發80萬度的電,林口發電廠一號機,全天候滿載運轉,發電量是全台灣發電總量的2.3%,不過從燃煤煙囪來看,幾乎看不到任何氣體的排放。」 

「超超臨界鍋爐」的新機,比「亞臨界鍋爐」的舊機,每度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19%,每度電用煤量,降低16%。(圖卡OUT點)因為新機鍋爐,可以承受更大的燃燒壓力,發電效率、因而更高。 

林口發電廠廠長 朱記民:「每度電它所要使用的煤炭,或者是要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的強度都會大幅的降低下來。」 

台電電源開發處副處長 林武煌:「以前是燃煤機組的比重,比燃氣機組高,未來燃氣的機組的比重會比燃煤機組高。」 

去年的火力發電,占全台總電量76.1%,核能14.1%,但政府的新能源計畫,預計10年後、實現非核家園,核能幾乎歸零,再生能源、成長4倍,火力發電量的比率,仍然是76%,幾乎沒變。 

經濟部能源局長 林全能:「火力的這個發展,它還是要有一定扮演的角色,沒有充足穩定的基載電力跟儲能,我的再生能源是做不大,做不久、做不長的,所以火力(發電)的部分還是要。」 

既然不能不要,就得找出降低汙染的方法。中部六縣市政府,在2015年共同簽訂了「無煤家園協定」,預計未來四年,減少40%的生煤燃燒量。 

台灣生態學會顧問 張豐年:「(汙染上限)我認為台灣,現在已經是超過了,這些開發過頭的(燃煤發電),你(政府)要怎麼樣,想辦法去改善。」 

這20年內,是綠能發展、和傳統電力的轉型陣痛期,如何找到平衡點?明天的專題,帶您發現台灣新能源契機,讓未來的非核計畫,不等於缺電家園。 

採訪撰稿:張澤人 
拍攝剪輯:廖學信